動物們在新的家鄉修養了差不多十年時間,秦言安排好的旱災便隨之而來,驅趕著他們又向著來時的地方趕回去。
此后便是二十年一次的輪回,寒災來臨時向南方遷移,旱災來臨時向北方遷移,隨著一次次的遷移,各種各樣的原生種族分散到了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并因為環境而出現新的變化。
同時還有一部分種族在遷移過程中發現了秦言暗藏的小彩蛋,一些小型的環境穩定區域,可以為他們避免遷徙之苦。
只不過占據了這些彩蛋區域的種族將要應對一些其他考驗,這也算是取巧的懲罰。
在經過差不多五百年的時間,位面中的原生種族便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遷徙模式,災難對于他們來說便已經不算是災難了,反而更像是一場所有種族齊聚一堂的機遇。
于是秦言又出了新招,寒災之后是遷移,遷移之后是大陸板塊運動,大陸板塊運動之后是引力。
位面中的生靈就像是一個最倒霉的學生遇上了最嚴厲的老師,每當他們遇見老師新出的作業,在絞盡腦汁思考解決后才發現又有新的作業到來了。
秦言記錄在案的一萬四千多種潛力種族也在這無盡輪回的考驗中不斷的增減,有的是種族直接消亡,有的是失去競爭心選擇依附其他種族,還有的則干脆當起了咸魚回到了大海。
人類應該慶幸自己的祖先從未在生命的進化之旅上懈怠,稍微懈怠之后便是被后來者居上,從此淪為他人的盤中餐。
就在現實中一個月,位面中差不多過去了八萬年時間后,秦言心心念念的原始人類誕生了。
事實上秦言給這些位面生靈的考驗并非僅局限于“環境適應”這一條,他真正考驗的是誰能率先踏出那一步,超脫出這無盡的災難考驗中獲得原初智慧的基石“好奇心”,才是這次無盡災難的唯一解法。
只是一味的被動適應災難,在災難來臨之后隨波逐流,雖然也奮力抗爭卻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抗爭,這樣的生命只能淪為自然手中的傀儡。
只有萌發出第一縷好奇,進而引發第一次思考,思考這一次災難將會對我造成什么影響?是會痛,還是會死?是必須離開,還是抓緊時間進行準備?
從被動變為主動,才是決定原始人類與原始動物最大的區別。
而秦言位面中超脫一萬四千種潛力生物名單,成為最終勝者的這種生物顯然就具備了這樣的特質。
這一輪的災難是洪水,海潮已經開始蓄力。
這種仍然停留在四肢爬行時代的動物,在山峰上遠遠的預見到洶涌的浪潮之后,居然預見到了洪水的到來。
而且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居然不是遷徙,他們貧瘠的大腦似乎不能支撐更多的想法,但他們明顯對洪水的到來有了警戒和預備。
他們竟然開始囤積起了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