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德國的婚禮不能曝光,但是去了美國之后,我們可以重新舉行一場盛大的婚禮。”漢斯認真的對米亞說。
憑什么啊他們明明就是正牌的男女朋友,結果結個婚都要偷偷摸摸的,這公平嗎
他一定要讓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們兩個是夫妻
米亞“”
不是很能夠理解漢斯的這種執念,婚禮什么的很重要嗎
“當然重要”漢斯嚴肅臉,“你忘記了之前的戰爭美國政府對生活在美國的德國人做了什么嗎”
因為要去美國生活,他最近這段時間都在查閱相關的資料。而鑒于他的身份是柏林軍事學院的學生,能夠查閱到的資料遠不是普通人能比的,當然也就對曾經的那段歷史有著足夠的了解。
早在十七世紀荷蘭移民的時候,德國人就混雜在漂洋過海的荷蘭人中一同前往美國,這些德國人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國的五大湖區域。在最初地廣人稀又勞動力極度缺乏的時代,因為國內資源匱乏而來到美國人的德國人在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眾多的農場,為美國的建設出了大力氣他們甚至建立了一座城市紐堡
而英國跟荷蘭之間的戰斗后者失敗之后,為了盡快的開墾這片土地,英國人甚至還搞出來了墊付船費的方式來吸引德國人前來,讓美國境內的德國人數量迎來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也誕生了大批的農場主。
之后的第二個移民潮的開端是十八世紀中期,美國人向著西部推進的程度讓已經站穩了腳步的德國人繼續向西拓展的的同時,歐洲爆發的革命也讓大批渴望安定生活跟土地財富的德國人沖向了美國,甚至一度出現了整個村莊一起遷徙的現象。
兩百年的移民歷史讓美國境內的德國人數量暴增,成為了僅次于英國裔的族群,而在德裔聚集的地方,比如說賓夕法尼亞跟威斯康星這種州,德語甚至跟英語一樣成為了官方語言,并且盛行來自于德國的文化跟宗教信仰,擁有只教授德語的基礎教育學校,儼然是國中之國。
如果這么繼續下去的話,說不定美國就會跟官方語言是法語跟英語加拿大一樣,成為一個擁有兩種官方語言的國家。但是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意外,還沒有推翻美國憲法的時候,一戰爆發了。
當然,這個時候一戰還不叫一戰,它被稱為大戰。
這場戰爭爆發后美國參戰前,美國的德裔爆發了各種反對協約國的抗議游行跟宣傳捐贈等活動,試圖達到讓美國政府停止任何幫助協約國的行為,避免造成對德意志帝國的傷害。這些拒絕融入美國文化的人中甚至還出現了大量回到德國參軍的年輕人,更是有不少的富有的德國人為遠在歐洲的祖國捐款捐物。
然后就出現了美國政府對德裔美國人的清洗。
百分百美國主義,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喊出了這樣的口號。
之后就是銀幕丑化德裔形象、政府查封德語報刊并煽動民眾監視德裔人群、逮捕態度強硬的德裔美國人、各種公共實施拒絕德裔進入、社會性打壓德裔等等敵對排擠的措施。
這種高壓政策下,德裔美國人最終拋棄了德國文化跟自己的語言,徹底的跟德意志帝國割裂,融入到了美國社會當中。以至于到了美國對德宣戰的時候,德裔美國人除了相貌上的特征之外,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為上已經跟本土美國人沒有什么區別了。
而現在,距離那場戰爭已經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德裔美國人本土化的更加嚴重了,這就意味著他們去了美國之后將會面對的是一群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德國人的同胞
“所以”米亞聽著漢斯的解釋還是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有兩場婚禮,美國的那一場還要特別的盛大。
“所以我們必須要融入到當地的生活當中,你總不能跑到南部去生活吧”漢斯非常嚴肅的說。
他查閱的資料顯示,德國移民到美國人的人大部分都集中在中西部跟北部地區,南部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地盤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是要去那些有德裔居住的地方定居即使這些人已經不是純粹的德國人了,但至少在德裔人群中生活要比在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的聚集地生活要好多了。
“但我還是不明白舉辦兩場婚禮的必要性”米亞有點兒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