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捫心自問,嬴政從不覺得自己是個氣量狹小易爆易怒的帝王。
當水工鄭國表面幫助秦國修筑鄭國渠,實則是為了其母國韓國而削弱秦國的人力物力時,當各國客卿細作為他們的母國在秦國左右奔走刺探秦國軍政之際,深感背叛的他為維護秦國的長治久安,下了逐客令。
可盡管被辜負,被背叛,當李斯上書諫逐客令且言之有物之際,他依舊可以認真反思自己決議的正確性,且在意識到自己的決定并不正確之時收回成命。
明辨是非,廣開言路,這對于一個帝王來講是多么可貴的品質。
然后他的這種品質遭到了博士儒生們的無情嘲弄
他一統六國是暴虐。
他賞罰有度是不近人情。
他書同文車同軌是扼殺諸國文明。
總之他做什么都是錯的。
儒生第一次在章臺殿大放厥詞時,剛被他拜為國尉的屠睢氣得拍案而起,一張黑臉漲成豬肝色,提劍便去殺儒生,若不是蒙恬兄弟倆攔著,只怕屠睢頃刻間便能讓儒生血流成河。
他倒沒有屠睢那么氣。
倒不是因為他脾氣好,而是覺得不值當。
一個是研究書的,一個研究九州天下的,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有分歧誤會很正常。
如果儒生能把天下大勢琢磨得比他更透徹,那么橫掃六合尊始皇帝的人未必是他嬴政。
隔行如隔山,儒生們的話聽聽就算,不必往心里去。
他把儒生們封為博士,束之高閣。
九州一統,招攬人心的面子活要做得足足的。
然而諷刺的是孔子的“小人畏威不畏德”這句話在他弟子身上也適用。
這些博士們拿著他給的六百石俸祿,嘴里依舊沒有他一句好話,閑著沒事便來尋處理政務累得精疲力盡的他,然后逮著他一頓嘲諷。
苛政,不仁。
喜奢華,好音律,窮兵黷武,大興土木。
總之那些出現在暴君或者亡國之君身上的詞匯總能被儒生按在他身上,然后再一唱三嘆勸他懸崖勒馬,做個明君仁君。
這就很有意思了。
他是明君還是暴君,豈是吃著他的俸祿然后罵他暴君昏君亡國之君的儒生來評價的
于是他果斷廢黜謚號,從此以后不許臣議君,子議父。
儒生們氣得跳腳。
但那跟他有什么關系呢
他的政策還在推行,大秦的版圖還在繼續擴張,空前強盛的王朝傲視九州,不會因為儒生的幾句獨斷專行便停止不前。
而他作為一個寬容大度的帝王,看儒生們實在閑著沒事,還貼心為儒生們尋了些事情做。
比如說,破解天書教授小十一的字母。
a為什么又讀ab為什么又讀b
為什么分聲母韻母和26個英文字母
然后這群自視清高的儒生們便會被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所難倒。
然后他就能攏著衣袖看他們既羞愧又抓耳撓腮的模樣,心里暢快得連飯都能多吃一碗。
當然,他絕不是挾私報復。
他只是給儒生們找些事情做罷了。
正如他現在領著小十一,帶著天書送給小十一的難認識的方塊字去尋儒生。
這叫身為帝王至尊卻不恥下問,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絕不是給儒生們添堵
“眾卿以為,此字是何意”
嬴政端坐主位,懶懶挑眉,“又為何解”
“”
沉默。
沉默。
沉默是今日的博士儒生。
“朕以為似朕這等喜華服好音律之人不識這些字很正常,不曾想你們身為以學識著稱的儒家弟子竟也不認識。”
嬴政輕輕一嘆,殺人誅心,“罷了,朕再問問其他諸子百家。”
“”
士可殺不可辱
“陛下不必去問”
嬴政聲音剛落,便有一個儒生站了起來,“不過是幾個字罷了,如何能難倒我們儒家子弟”
“陛下且等著。”
“早則十日,慢則月余,臣必能解出陛下所寫之字”
嬴政微微一笑。
他就欣賞儒家這種一旦涉及文學上的東西,不用別人給挖坑,他們自己就會找坑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