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很多人都下意識點頭,雖然宋欽宗才是亡國之君,但實則來說,宋徽宗更讓人唾棄,太平的時候就當皇帝,一出事就甩鍋,完全沒有任何當擔,什么玩意啊
還有宋欽宗和宋高宗那更是令人呵呵反正父子三都不是什么好貨色,一個比一個爛。
“雖然韓山童先死了,但是起義的口號都打出來了,所以劉福通還是咬牙找到韓林兒當做吉祥物,而其他各地的人也紛紛起義,跟著打出紅巾軍的名號。
這當然不是紅巾軍有多得人心,多半都想讓韓林兒和劉福通擋災前面做靶子,也沒見他們對韓林兒劉福通多忠心。
而當時郭子興起兵也跟著隨大流,所以去郭子興麾下當兵的朱元璋也就是這樣成為紅巾軍的一員。
這好處沒有多少,后面倒是經常被掣肘,但迫于紅巾軍勢力強大,前期朱元璋也就只好茍著。
等朱元璋壯大起來,兩方也一直維持面子情。
等到劉福通的勢力被元朝反攻,被圍城時,劉福通遣人求救于名義上是韓宋政權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
朱元璋擔心安豐被攻破,張士誠的勢力就會更強大,于是親自率軍前往支援,救出韓林兒。
這時候怎么安置韓林兒是個問題。
韓林兒終究不是劉協這樣名正言順的大漢繼任者,還可以打打招牌。
他從一開始就只是起義軍扶起來的一個吉祥物,既不算真正的正統所在,也沒有什么大用處,但是吧,真說起來又確實是紅巾軍名義上的老大。
一開始,朱元璋是打算將韓林兒安置于應天府,諸將亦議于中書省設御座奉韓林兒,但是劉基說“彼牧豎耳,奉之何為”又密陳“天命”所在。”
李一笑道“意思是說,一個沒什么用的小子,貢著做什么,天命又不在他身上了。言下之意再明顯不過,天命已經在朱元璋身上了,不需要這么個招牌了。
不過也確實,當時曹操之所以奉著漢獻帝,那是因為大漢四百載還在眼前,而紅巾軍雖然打著宋朝的名義,可是宋朝已經滅亡百年,又有多少人記著呢,何況這個宋朝后人還有水分的那種,所以沒必要,咱自己拳頭已經夠硬了。”
“當時朱元璋也是領悟,于是將韓林兒安置于滁州,更換其左右宦官侍從,但還是很夠意思的營建宮殿讓他居住,待遇甚厚。”
“第二年,朱元璋自稱吳王,仍奉龍鳳正朔。”
李一道“不過這些都是幾年后的事情,時間線拉回,那時候朱元璋依然還是弱勢的一方,受到劉福通等人的掣肘。
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后,朱元璋被封為吳國公,此時的他雖然擁兵十萬,但是地盤不算大,最重要的是還四面環敵。
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面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也就等于和同樣是紅巾軍的朱元璋敵視,反正不是一伙的。
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雖然強大,但是又沒有到可以一下子就吞并朱元璋的地步,這樣一來,朱元璋就有周轉和發展的機會。
而此時的朱元璋也就完成“高筑墻”的部署,有了合適的地盤,接下來自然就是“廣積糧”。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他采取屯田制,對滴,就是每逢亂世就會出場的屯田制,可有用了。
此外,朱元璋又頒布各項減輕民眾負擔,又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不過幾年工夫,就府庫充盈,軍糧充足,贏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