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尤其是在一些干旱地方,貧瘠地方,終于暫時緩解了生存的問題。
新帝同樣下令減少各種觀殿工程,保證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的支出,還有驛站的支出。
這三樣工程,是不能停的。
接著他們又開始在各個大城,辦各種報紙。
設置總報分報。
通過雇傭的方式,將大量乞丐流民孤兒,納入報社下面,每天給兩碗紅薯飯吃,作為兜底。
其實這個時候很多人對大明還抱著希望,還愿意把下面的消息傳遞上來。
最典型的就是還有很多干實事的管員,不怕死的管員。
他們愿意向藩王開刀,向藩王要地。
像徐階、張居正都是這樣的。
雖然說徐階本身也有問題。
但是徐階至少他還能將藩王的土地一次就是四百萬畝,還給百姓。
從這一點來,大明直到滅亡時,還是有不少愿意干實事的人。
這和大清截然不同。
大清要滅時,大家早就擺爛了。
就等著集體換衙門。
對待百官,肯定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這就是科舉的好處。
總是有熱血人通過科舉上來,保持著三到五年的干勁。
而皇帝的作用,就在于將這股干勁和熱血保持的長一些。
沒有這些干勁的,自然要趕緊換掉。
總而言之人是復雜的。
這一天,聞人升再次看過去。
結果發現,這劇本真的亂了。
這從感情劇本,變成了種田劇本
不過他突然醒悟,或許種田也是對的。
農夫、泉、有點田,也是一種感情。
兩人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就這樣,兩人靠著報紙加上錦衣衛等體系,總算是將下面的情況能夠掌握住了。
此時的皇權,加上有仙人的光環在,更加鞏固。
皇權這個東西,就是有英明者,能走在正道上時,那發展是很快的。
當然如果有墮落者,那墮落起來也非常快。
就會形成波浪形狀的起伏。
對百姓來說,自然還是平緩的好。
寧作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而兩人此時也遇到了新的麻煩。
那就是很多東西推行好了,再想深化就難了。
數年過去,百姓好過了,百官也好過了。
人人稱頌,也滿足于明君治理了。
但兩人知道這是不靠譜的。
最多穩定這幾十年罷了。
幾十年之后,再來一個君,必然要推倒重來。
類似于萬歷,這還沒有換君了。
只是張居正人沒了,就完蛋了。
所以兩人要搞得深。
真正建立起一個穩定的體系來。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